在多数人印象中,海洋生物都是生活在咸咸的海水里,但是在淡水湖的贝加尔湖,竟然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。这片距离大海2000多公里内陆淡水湖,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?它们是怎样到达贝加尔湖的?
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,是世界最深的湖泊、也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。湖的总长约636公里,平均宽度约48公里左右,总面积约3.15万平方公里。
在中国古代,贝加尔湖一直被称为“北海”。汉朝时期,贝加尔湖第一次被明确地记录在《汉书·苏武传》之中。据说,苏武就是在贝加尔湖地区牧羊的。
(相关资料图)
贝加尔湖的形成时间约2500万年以前,因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,这片海域发生强烈地震,板块的挤压形成湖盆,大量海水流入地壳裂缝中,大陆逐渐露出海面,而这片因为地震形成的低洼湖盆,便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了下来,成为我们所熟悉的“贝加尔湖”。
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,最深处高达1637米,湖泊平均水深730米左右,总蓄水量达23.6万亿立方米,是中国淡水总储量的8倍多,它占世界淡水总量20%左右,北美洲五大湖的总面积是24.5万平方公里,基本上是贝加尔湖的8倍大小,可这两个湖泊的淡水储量竟然相差无几。
贝加尔湖虽然是一个淡水湖,但在这里,却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,湖区约有植物1080种,动物2565种。不但如此,贝加尔湖里还有很多海绵、海豹、鲨鱼及其他海洋动物。其中,以贝加尔海豹最为著名,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海豹,贝加尔海豹和北冰洋极地斑海豹长得十分相似,那么,贝加尔湖远离海洋2000多公里,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呢?
科学家们研究认为,贝加尔湖之所以有海洋生物,是因为它曾经就是一片海洋,而到了中生代侏罗纪时期,在贝加尔湖东侧,的确存在着一片辽阔的外贝加尔海。但是经过了若干年以后,受地壳运动的影响,使贝加尔海“由海变湖”,也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。当时的贝加尔湖还是咸水湖,后来随着周围的河流及天然雨水不断冲刷和稀释,冲淡了海水的含盐量,才逐渐变成了淡水湖。
不过,这一说法在上个世纪末就被否定了,地质学家通过钻探贝加尔湖中的岩芯,并没有发现与中生代有关的物质,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。这一新发现,意味着此前科学家们的解释是错误的,贝加尔湖从没有过海洋时期,它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,由于地势低洼,使得周围的河流都会汇聚到这里,形成了湖泊。
至于贝加尔湖中有大量海洋生物,生物学家的解释是:贝加尔湖中的海绵原本并不是海洋品种,因为地球上的海绵种类有很多,有一些种类的海绵并不是生活于海洋中,而是生活在淡水水域。大家在贝加尔湖见到的“鲨鱼”,只不过是一种与鲨鱼形状相似的杜父鱼而已。
还有贝加尔湖海豹的来历,科学家们认为,这些海豹是早期从北冰洋进入叶尼塞河的,然后沿着支流安加拉河游到了贝加尔湖,随着冰期结束,叶尼塞河河道变窄变浅,导致这些海豹再也回不了大海,后来渐渐适应贝加尔湖里的淡水环境,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下来。这就是为什么贝加尔湖是淡水湖,却生活着海洋里的动物的主要原因。
现如今,这些海豹成了贝加尔湖上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靓丽名片,贝加尔湖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,为当地旅游业做出了杰出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