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“癸丑之三月晦,自宁海出西门,云散日朗,人意山光,俱有喜态。”癸丑之三月晦,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,410年前的今天,《徐霞客游记》开篇的《游天台山记》如是记载,字里行间幸福洋溢,也成为中国旅游日的来源。
今天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,活动主题是“美好中国,幸福旅游”。如今,旅游已是面向大众的“幸福产业”,从生活点缀走向生活刚需——日前一项关于“青年旅游意向”的媒体调查显示,92.7%的受访者认为,旅游是认识祖国、增长见识的重要方式。而经历三年“沉寂”之后,民众的旅游热情得到了集中释放。按照官方测算,“五一”假期,国内旅游出游2.74亿人次,同比增长超过七成。对此,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旅游经济迎来了从市场复苏到高质量发展的转折。
不难看到,无论观念还是方式,旅游的边界在不断拓宽、多元化趋势越发可见:热门景点依旧游人如织,像特色乡村这样的“冷门宝藏”也不再遇冷;“诗和远方”未必要长途奔赴,也可以是周边郊野的一顶帐篷、一块地毯;除了“慢慢走,欣赏啊”“见景又见人”的深度体验,还可以是“青春没有售价,旅途就在当下”的快节奏打卡……毫不夸张地说,有多少关于幸福的期许,就会发掘出多少旅游的意义。从2011年的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到2015年的“文明旅游,健康生活”,再到2018年的“全域旅游,美好生活”,某种程度上,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之变,背后也折射了观念之变、需求之变。
旅游是内需增长的“晴雨表”,优化“幸福供给”正当其时。近段时间以来,最火爆的文旅名片,莫过于淄博烧烤。从寂寂无名到成为顶流,这座城市的出圈,无疑拓宽了我们看待旅游资源的角度:拼家底不如拼服务,与其依赖“门票经济”,不如化流量为“留量”,持续释放杠杆效应——旅游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“引力场”,能吸纳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,一业兴则百业旺。
旅游“加戏”,幸福“加码”。借着中国旅游日的这股东风,多地奉上了惠民大餐,不断上新“花式玩法”。如广东日前公布首批50家“粤式新潮流”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名单,释放出满满诚意:一是向社会公开征集名单,近百万人参与投票,这其实就是一种用户思维;二是挖掘消费场景,涵盖乡村休闲、研学亲子、街区乐购等十个类别,既有生态味、烟火气,也有文艺范、潮流感,更好切中公众多层次、个性化、品质化的新需求。
和往年不同的是,第13个“中国旅游日”分为主题日、主题周、主题月活动,将延续到5月31日。重温“霞客情”,不妨乘风而行,在心随景动时感受幸福启程,在脚步丈量中遇见美丽中国。(钟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