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最近一段时间,一批通过模型训练和后期处理,模拟真人歌手声音进行翻唱的“AI歌手”走红网络。虽然这些“AI歌手”和真人原唱相比,在技巧、唱腔和感情方面仍有一定差距,但音色已经到了近乎能够以假乱真的程度,这些歌声不仅满足了歌迷们的遐想,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AI翻唱的浪潮。
然而,在这场视听狂欢的背后,还存在着不少与版权、伦理、法律等相关的隐忧。一方面,“AI歌手”的模仿行为涉嫌侵犯了歌手本人的声音权益。声音和肖像一样,都有人身属性,仿冒伪造利用他人声音的行为,都有可能给声音主体的人身权益、财产权益造成损害。另一方面,在“训练”AI模型的过程中,往往需要大量音乐作品作为样本,而这些作品是否得到了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也存在疑问。若未得到著作权人许可,并将其制作成了商品用来销售或者引流,则涉嫌侵害了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。此外,在技术可以随意模拟人声的当下,由此可能带来的电信诈骗、舆论操纵、诽谤人物形象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,我们又该如何应对?
事实上,为了能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运行,今年4月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已作出明确规定: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、优化训练数据,应不含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;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,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……
近几年,AI写作、AI绘画、AI换脸等深度合成技术渐次涌现,而且其影响范围还在不断拓展,这无疑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厘清法律“边界”,跟紧新技术发展步伐不断“查漏补缺”,引导新技术向上向善,别让“AI歌手”的声音只是“听起来很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