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迁网讯(记者 仲文路)“从市政府出发,到我们村只需要20分钟。”张儒口中的“我们村”是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陈圩村,也是他驻守了7年多的村庄,用他的话来说,这个村早已经是他第二个家了。
张儒,40岁,宿迁泗洪人。2013年转业,现任宿迁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,2016年,来到陈圩村任驻村第一书记。“村容村貌情况令人担忧,村里没有‘造血’能力,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100元,池塘污水发臭发黑……”起初,看着“一穷二白”的村子,张儒心里暗暗决定,必须发扬不怕苦、不怕累的军人作风,让村民感受到不一样的陈圩村。
(资料图)
驻村工作是荣誉,是使命,也是责任。“要想拉近和群众的关系,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需求,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调研论证,与村民聊家常、话家事。”在走访中,张儒了解到,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就是,出门有条能通车的好路,晚上的村道都是明亮的,沟渠也是清澈干净的……
群众有这个需求,张儒就往这方面想,往这方面做。不久,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,路灯也亮起来了,村里建起了公共厕所、污水处理站、垃圾集中收运站等。“近年来,在宿迁市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下,张书记先后帮忙协调近700万元,用于铺路、安装路灯、栽种果树、成立劳务公司、协调厂房租赁、修缮烈士墓、建设污水处理站、支持垃圾收集设施设备等项目,你看,我们村早已和以前不一样了。”陈圩村党支部书记顾信杰高兴地说,现在村里环境美了,村民们的生活更舒心了,这都离不开张儒的努力。
“你看,现在这个池塘,岸上是草坪,塘中还试种了一些水生植物,像蒲草、草珠子等,这些植物不但能净化水质,还能做成手工制品。”小暑节气之后,天气炎热无比,但张儒每天都要到村旁的几个池塘边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,每当这时候,他总是满眼期待。张儒说,以后,村里打算建一个手工作坊,利用草珠子、蒲绒做门帘、枕头等产品,为留守老人、妇女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,让这一池“死水”也能循环起来。
村子美了,产业也要兴起来。面对陈圩村资金少、产业少的现状,张儒向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积极争取,协调150万元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。先输血、再造血,用产业促增收,去年,陈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.41万元。
“你看,这就是我们的小菜园,眼前的是第一期,一共17亩,分为180块,目前已全部租出去了。接下来,我们还希望继续推进这个项目,为更多村民带来方便。”站在南蔡乡陈圩村小菜园旁,张儒开心地说,每年每户只需交费200元,就可拥有一块小菜园,有不少附近的村民甚至城区的市民都来租用,大家对种地的热情非常高。
“我们家就住在‘住户小菜园’旁的新城南苑小区,自从陈圩村在此地搞了这个‘住户小菜园’项目后,真是方便了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。”65岁的苏良平说,虽然只有一分地,但一年到头的蔬菜就不用愁了,幸福感和满足感很强。
产业逐渐兴旺起来,村子的“里子”也得“硬”起来。在引领产业发展过程中,陈圩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日益增强,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高涨。“我们积极推行‘党建+农户+商户’积分制管理,但凡村民家中有现役军人、三好学生等情况的可以加分,若其家中出现不文明行为、不履行相关义务等情况会进行减分,对此,村里会分发相应分数的折扣卡,可以去乡镇上的一些商店进行消费。”张儒说,这些折扣卡不但为村民节省了实实在在的费用,也为这些商店带来了许多忠实用户,形成一个消费“循环”。
今年2月,张儒被评为“2022年度全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”;5月,张儒又被表彰为“2022年度全市富民强村帮促工作先进个人”。他说:“农村一线工作帮助我积累了经验,磨炼了意志,转变了作风,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。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,我们将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,大力发展产业,改善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。”